城市社区空间微更新设计
【资料图】
6月中旬,同济大学城市城乡规划系三年级本科生迎来了“城市社区空间微更新设计”的期终评图,这也意味着本学期的“虹梅社区课堂”圆满结课。
AR展示微更新效果
从今年5月起,来自同济大学城市城乡规划专业的4组同学,深入徐汇区华悦家园与桂林苑两个社区调研近3周,针对社区公共活动空间、配套公建、景观风貌等实际需求,共耗时5.5周精心设计出“微更新”方案。
“从高校的角度,要满足课程教学对设计基地空间类型的既定要求。我们希望微更新设计的空间类型或者说项目点位,至少要包含社区的公共空间和建筑两种类型。”课程负责人戴晓晖介绍选择这两个社区作为“虹梅社区课堂”教学点的初衷。
多次深入居民区进行调研
同济大学把课堂搬进社区的想法和街道的需求不谋而合,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当前徐汇区正在推进‘三旧’变‘三新’民心工程,对老式住宅进行片区化成套改造,而虹梅街道进行社区更新建设的理念是‘先有好的规划,才能有好的方案去推进’,这就需要高校的专业力量来给我们出主意。”
5月末6月初,同学们把初步方案带回到两个小区,向居委干部和居民代表进行方案宣讲,并制作成展板布置在小区公共空间,面向更多居民进行方案介绍并征询意见。在充分收集民意、做出调整后,将更成熟的方案呈现在期终评图。
街道有想法、社区有诉求
社区课堂如何回应?
同济师生在考察桂林苑(北区)现状后,首要的工作是在小区发现需要进行微更新设计的主要点位——泵站旁的L形绿地。这里是目前小区老年居民经常活动休憩的场所,但缺乏整体设计,存在很多功能和外观方面的缺陷,可以通过微更新设计,提升场所的联通性、舒适性和美观性。
桂林苑Guilinyuan
结合桂林苑北区的地理位置,虹梅街道前期已经做了一些改造,但还只是简易通道的雏形。这次同学们有的提出了天马行空、充满想象力的构思,但后期更多是结合街道的想法和居民的实际需求,更加优化小区带状活动区域。
居委会也全程配合社区课堂的实地查勘工作,并组织居民访谈,协助同学们听取意见,“希望有更安全更舒适的活动空间”,同学们听到了居民的迫切需求。
规划设计能力和
社会工作经验并进
根据教学要求,桂林苑北区课题组组织了两个设计小组,在调研和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微更新草案。一组同学以增设兼具科技感和功能性的通用型“廊架”设施为主要手段,强化L型线性绿地的标志性和整体性,并考虑将这种更新手法延伸到整个小区;另一组同学以绿植配置优化为抓手,结合老年人和周边住户的实际需求推动场地和设施的合理化改造,重视与蒲汇塘步道桥梁的连接组合。
“绿野仙踪”方案部分设计图
指导教师则以两种创意为基础,引导两组学生从微更新的“微”和 “新”两方面进一步强化设计特色,结合设计过程中汇报交流情况和居民意见征集,最终修改形成了“云廊翩跹”和“绿野仙踪”两个桂林苑小区微更新方案。
进入社区不“扰民”
努力实现居民诉求
华悦家园Huayuejiayuan
“从街道社区的角度,要结合开展微更新工作的实际需要,需要与居民互动交流设计方案,做到不‘扰民’。”负责带领华悦家园课题组的戴晓晖说道。
华悦家园正在创建上海市低碳环保示范社区,同学们都认识到,应把应用低碳环保技术作为小区门户的一个重要特色。所以,在门户节点更新设计中,如何从功能、造型、文化寓意、低碳技术应用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,提出富有特色的的设计创意,是华悦家园小组同学面临的主要挑战。
协调理想与现实
兼顾艺术与功能
陆希刚作为华悦家园课题组的另一位带课老师,带领学生多次前往实地进行充分调研后做出了设计方案,“本次社区微更新教学的规划设计对象为社区出入口门户,学生方案在充分关注交通渠化、出入管理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,充分结合社区自身特征和居民诉求,强调出入口门户的景观和文化寓意特征,凝练了以云水、亭树为主体的两组方案,兼顾了实用、美观、吉祥的设计意图。”
“大树”方案部分设计图
虹梅街道以及两个居民区的积极配合参与,也让学子们在实战中迅速成长。在充分聆听居民需求和呼声后,学子们也会积极做出相应的修改。
“祥云”方案效果图
具体对两个门户节点的更新而言,同学们通过调研了解到居民的诉求,不仅要满足交通、安全、管理等功能性需求,更要注重大门的造型美观和美好寓意。同学们在设计创意的构思上投入了比较多的时间和激情,在每位同学提出一个创意构思的基础上,经过讨论汇总形成两个比较方案,“祥云”方案和“大树”方案,都积极回应居民的多元诉求,并力图以不同的创意体现华悦家园及虹梅街道社区的特色。
2021年的同济大学“虹梅社区课堂”1.0版中的很多微更新项目已落地,而今的“虹梅社区课堂”2.0版课堂刚刚结课,实际的微更新改造工程已经在规划中。一同期待这些精彩的设计创意,未来将会如何融入到社区空间微更新实施之中!
来源:上海徐汇